【两岸交流三十年·讲述】从排斥到归属——此处,是我的故乡

2017年12月21日 22:38:00 来源: 中国台湾网

  【题记】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。30年来,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、文化、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,为两岸关系缓和、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,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,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。一段文字讲述感人故事,一张照片记录精彩瞬间,一段视频珍藏难忘记忆。回顾过去,展望未来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、推动者和见证者,以及关心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海内外同胞。他们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所经历的真实故事,续写“两岸一家亲”同胞亲情。

  作者:秦旭薇,台湾辅仁大学大四毕业生,台北市武进同乡会青联会会员

  小时候,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,我在这头,母亲在那头。

  长大后,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,我在这头,新娘在那头。

  后来啊,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,我在外头,母亲在里头。

  而现在,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,我在这头,大陆在那头。

  余光中的一首《乡愁》,让远在对岸的台湾人民,苦苦盼望有一天,能踏上祖国的大陆的大地。五年前,我有幸跟着台北武进同乡会,踏上了常州的土地,这片曾经的故土,铭刻在我的人生轨迹中。

  2012年的盛夏,在父亲半威胁半劝服的状态下,我登机前往常州。然而,此时的我内心依旧犹豫,小时候到过深圳的场景不禁在脑中闪过:杂乱无章的环境、乞丐到处成群、行走人群的衣衫褴褛……排斥再次前往大陆,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,直到飞机降落在机场,坐上游览车俯瞰常州时,我意识到:不虚此行。

  改观从第一眼开始。高楼耸立的城市、洁净宽敞的路面、碧树成群的环境,常州丝毫不弱于台湾。印象的改观并未让我找到归属,直至来到淹城,曲折环绕的河水、古老先民的智慧、蔚为壮观的城楼,在三城三河的遗迹中,我开始懂得历史的厚重,这是台湾无法给予我的东西,这就是父亲所说的家乡?故乡的历史如此悠久?

  父亲说:“我们都是武进人,这里是先祖的故乡,能够在我有生之年来到故乡,也算是了却父辈的一桩心事,如果可能,但愿我的后代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份归属感。”父亲说,在家乡的老宅没有拆迁前,他总会与左邻右舍一起,围坐在村里的老辈人家旁,一起倾听着当初祖父乃至曾祖父年代的故事。于是,我会把父亲的讲述,与祖父曾经讲述的那些点滴,窜在一起,完成我们家的编年史。不经意间,我的心中总会泛起涟漪:这里就是我的故乡,哪怕离开了多久,我也应该经常到这里看看。

  说话间,乡邻总会端上鲜嫩的水蜜桃和吹弹可破的葡萄,入嘴后,是阵阵丝甜,更有些许乡情在内。

  既然是我的故乡,我开始感受她的美丽。2012年后的每个暑假,我开始邀请同学、朋友、家人到常州游玩,起初,他们会在行李箱内放上泡面、常用药等,生怕在这里不习惯;后来,不用我再开口,他们总会询问是否还会在假期前往我的故乡——常州,让我的内心充满了骄傲。

  2016年夏天,已经是我第四次回常州,身边的朋友开始多了起来,与我年纪相仿的姊妹,经常会坐在一起,聊聊两岸的大学生差异、生活的经验,期间,总会夹杂着国语、英语、常州话、台语,场面有趣、却又不失温情。如今,即使相隔两地,大家也会通过wechat保持联络。

  当我离开时,已经恋恋不舍,内心总有一种情感缭绕:这,是我的故乡!

[责任编辑:扶海涛]